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近年来,京山县法院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工作主题,不断提升司法服务意识和水平,为辖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透明的司法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为民的内涵。
便民审判:让群众诉讼更便利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回乡参与诉讼请假难,时间紧的实际该院在便民审判上积极探索,率先在全省推出了假日审判工作措施,并形成了一整套工作制度。先后推出了假日法庭、巡回审判、午间审判、电话立案、QQ法庭等新的审判服务形式,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实际情况在节假日开展审判执行活动。基层法庭周末值班、立案、调解、庭审工作常态化,每年利用节假日审理案件200件以上。机关业务庭因地制宜开展便民审判,有的设立社区法官工作室,有的成立联合调解室,有的直接印制“便民服务卡”发放到村组农户手中,将庭审现场搬到村组农户,将法庭开到群众身边,将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真正把群众需求作为审判工作的风向标,让便民司法成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五一假期,我们就利用假日法庭调解了3起离婚案件,原告、被告要么是企业员工,要么是在外地打工者,平常脱不开身,要求我们在节假日进行调解。这类案件一般适用简易程序,通过面对面撮合,背靠背调解,一般可以当天立案,当天了结,成功率达到90%,还免除了当事人往返奔波之苦。”新市法庭庭长朱社平如是说。
阳光执行:让权益保障更得力
今年11月21日,京山法院执行案款集中兑付现场,当申请执行人陈某从执行局局长刘新手中接过一张18万余元领款单后已是泪流满面。她一边将“秉公执法,为民作主”的锦旗送到该院执行人员手中,一边哽噎着说:“八年了,我拖着一个残疾孩子真的很苦,你们也很苦,以前我没少责怪你们,真没想到你们能把我孩子的伤残赔偿款一分不少地执行回来……”
今年来,该院以维护群众胜诉权益和法律权威为核心,大力开展“阳光执行”活动,努力杜绝“法律白条”,在全院组建了三个工作专班开展集中巡回执行,做到案件“四定”,即定承办人、定执行方案、定执结期限、定督办领导,确保案件限期执结。先后打出了媒体曝光、信用曝光、公告悬赏、责令申报财产、限制高消费、司法拘留、罚款等“组合拳”,受理案件225件,执结202件,案件执结率到达89.7%,结案标的额2700多万元。先后在“老赖”生活、工作的特定区域张贴公告3期,集中曝光80余人,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8件,成功执结三年以上的“骨头案”13件,执结标的额236万元。对有执行能力而逃避执行、规避执行的被执行人实施司法拘留16人,对涉嫌犯罪的2人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效震慑了被执行人“躲、赖、拖”等违法行为,树立了法律的权威性。
信访化解:让诉求表达更充分
在践行群众路线活动中,该院将集中化解信访难案作为一项硬任务,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初步实现了从上门信访到带案下访,上级交办到主动约谈,从书面答复到当面告知的转变,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协调,用真心换取信赖,从根源上了解案情和诉求,找准案件突破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工作,连续化解信访难案6件,其中10年以上的挂牌督办案件2件。
永兴镇孙国华因工致残后瘫痪在床,家庭十分困难,因对方没有履行能力,无法执行到位,其妻梁桂香背着他四处上访,成了一件难啃的“骨头案”。在带案下访的活动中,夏朝阳院长多次上门走访,范和平法官更是先后上门协调十余次,通过交心谈心和他们走成了“亲戚”。在得知其子读高中交不起学费,范法官四处奔走帮助他们申请减免学费,又帮助他们申请解决农村低保。最后,经过该院多方协调,为其争取了司法救助资金5万元,夫妇二人最终被感动而息诉罢访,案件得以化解。面对记者的来访,孙国华夫妇感慨的说:“法院把我们当亲戚待,大事小事都来帮忙,我们再去上访就太对不住他们了。”
“在案件办理上,法官要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多倾听来访者诉求,多引导当时人正确表达,多沟通解决办法,用真心换取信任,用真情进行感化,再难的案子都可以解决”,该院院长夏朝阳有这样的体会。
延伸服务:让群众感觉到温暖
为积极服务“平安京山”创建,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便捷的法律“法律套餐”,倡导和提升群众法律意识,该院成立了“普法宣讲团”,坚持开展送法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先后在县实验高中、雁门口中学、钱场中学等8所学校上法制课,受教育学生达4500余人次,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每月组织一次街头普法或送法下乡活动,先后组织80余人次,宣传车辆12台(次),累计接待群众268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通过现场接受群众咨询,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帮助他们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大力开展以案说法活动,积极联系各社区,通过典型案件现场开庭与判决释法相结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得到司法服务,起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平安一方的作用。建立审判信息定点定期发布制度,在城区选择车站、商场等37个人员集中的地点作为审判信息固定发布点,张贴布告5期,执行公告2期,同时送到各镇综治办分发到各村组进行张贴,截止目前已张贴5600余份。
出台了服务企业发展“十项举措”、“五项承诺”和优化经济发展“六项意见”,逐步形成了定点挂钩、专人联络、热线服务、定期走访等一整套服务企业工作机制。通过开辟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涉企案件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快执,特别是对涉诉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积极开展“一企三法官”包联结对服务,对全县45家重点企业发放了“司法服务联络卡”,包联法官定期深入联系企业,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问题,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疏漏和问题,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帮助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成立驻村工作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在全省新“三万”活动中该院党组成员积极担任结对村委“第一书记”,先后组织法官走访农户800余户,扎扎实实将足迹印到每一个村民家中,为困难农户提供帮扶资金30000余元,为村民开挖抗旱堰塘2口,抗行渠道500余米,发送宣传资料3000余份,排查、化解村民矛盾纠纷2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