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阁】自然变幻的历史天空②
路边挺拔的树、蓬张的树、枝桠勾连的杂树,密集的野草形成青绿底色,黄色的植物、白色的花、红色的矮木丛,灿烂的向日葵耀眼明亮,瓦房掩映期间,若有潺潺流水,就是江南风光。
林丛之中的丹霞该是如何的景致?
思绪之中,已过关隘城楼,路边的树开始稀疏、零落,视野也逐渐开阔,我们到了景区之外的小镇。
小镇周边的山,形态依旧很酷,只是一些山头、谷脊不再铁灰,显露出深深的红。这是丹霞地貌的序章?
已是下午三点钟,不过阳光依然明媚,天空也是湛蓝,我们进了景区,乘车前行。
车好像在山沟里盘旋,旁边的山体或灰暗,或亮白,并无任何特别之处。到了停车处,一片惊艳,
黄、红、白色彩在蓝色的天空里混合成橙红的亮色,流动出曲折起伏的波浪。
两坐三角形山体联袂出现,山顶有绿色草束装点成淡淡的绿色,就像维吾尔少女面庞蒙上了薄薄的轻纱,然后是深的红,亮的黄,浅的白成列、连接、交错。
山体被平行于两边,连接于顶角的微曲线段分割成不同的形状,深浅不同,色彩也不一样。色彩之间界限清楚,分明出或宽或窄的色带随山体形态起伏延展。
起伏从两山向山前的平地延伸,交错之处有低矮植物连接的草甸,淡下去的土黄色彩又有了显眼的绿。
起伏随着山体的角边移动并向前延伸簇拥出红黄圆滑波曲。曲线在地面终结,色彩也戛然而止,延续的是单调的白黄山丘。
爬上对面平台,连绵灰黑素雅的山峰中,对面的山更加艳丽,也更加富有动感,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彩色船帆正迎风启航。
下了车,需步行攀登,路上看见裸露的山石剖面,猩红的土质显得有些蓬松,摸起来却是坚硬而紧实。
平台宽敞顺着山势形成高低不同的阶层,在不同角度,不同梯次,可以感受到不同山形气色,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如果前一平台是在岸边看着彩色的船帆航行,这里就是在多彩的沙浪石海中随波逐流了,脚下就是红白沙土,身边就是飞舞的浪涛。
浪涛曲折波流出另外的景像,与远端的黑白世界形成强烈对比。
青色的山、铁黑的山、灰黄土地上树木的绿、村庄瓦房的点点白,从西边蓝色的天空而来,拉开了色彩的序幕。
过了村庄,色彩开始复杂,灰白、土黄、暗红、腥红,深褐的色带宽宽窄窄,弯曲延展,即使断于沟壑,也保持同一方向,形成长长的波形条纹。
城墙脚下是橙黄、暗绿、灰白的起伏,幅度加大,颜色也开始分野,橙黄延伸到远处形成暗红的山脊,暗绿则随着山势隆起将主体地位让给了灰白。
隆起的山簇拥着大大小小的三角的山峰向东延展抬升,山峰是白色的主基调,没有波纹纠缠,只是由于草束覆盖的面积不同、深浅不一,而显得颜色明暗有差异。
山势隆起之处向南下降为沟壑,沟壑东边的坡面又回复了色彩,浅的橙红到深的赭红被灰白的色线或者岩层的界限分成条纹向东向上伸展,颜色也越来越深,最后与白色山峰延绵交集汇合。
沟壑曲折向南敞开成平缓的坡地,坡地上朵朵束草艰难的显露出绿色。
彩色的坡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透出浓郁艳丽的色彩,红得似火,其后白色的山峰则更显得冰清冷峻,醉了,我突然想唱一首冰与火之歌!
太阳持续西坠,我们继续奔向最后一个平台。
如果前面是帆船是浪花是波涛,这里就是彩色的海洋。色彩还是不乏波纹,只是色带宽了许多,红橙色泽也就显得更加纯净。
站在地面木质栈道上,眼前是长方体山丘,山丘几乎是一体的橙红,即使山丘立面有纵向的小沟壑,有少许淡黄斑块,但仍旧给人以通透一体的印象。
山丘后面的山脊不再平整,也没有了颜色的单纯,橙红中夹杂着成块的黄,也许是距离角度的原因,红的意味也少了些许。
山丘前面的谷地是宽幅的橙红、黄白色带波动起伏,色带向前延伸与山峰相接,将山峰装饰成彩色。谷地向外扩展变得平坦,色彩也开始调合,不再追求单一,而是呈现更加自然的状态。
西沉落日阳光更加平直,将深斜的谷底露出大块的阴影,也将连绵的山峰一面甩给黑暗,却毫不吝惜的将光泽给予另一边,让其在黑暗的衬托之下显得更加明亮,更加温暖。
我们来到了山上,靠近沙土,检验了橙红的本色,接近骆驼草,看到了枯直中的绿,也感受到阳光的魔力无穷,竟能变幻出如此斑斓绚丽。
回到小镇,已是下午七八点,太阳还在天边,夕阳之下,楼房客舍一片金黄。夜慕降临,镇子开始热闹起来,游客开始出来休闲晚餐。我们几个也出来觅食,竟遇几名美女搭讪,大麻子花心怒放,真真蠢蠢欲动,糊涂跃跃欲试,可惜,可惜什么也没发生。悻悻然,回到房间,一夜无梦到天明!
嘉峪关雄辩
进入景区,赫然立着赵朴初先生手书的“天下第一雄关”的标牌,提醒着我们把握关隘的基调、特质。
进入景区大门,上行不远,过雄关碑亭,猝不及防间,一座高大城台楼廓平地而起,矗立在眼前。
城墙之内,军营、马场、总兵府聚合成完备的军事据点。
已非秦时月,也非汉时关,时光已到了明清时代。
气候发生了变化,经济政治中心也已经远离西北,虽然河西仍然是汉民族与鞑靼的交界之地,但已远非争端热点。
只有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关隘的修建才可能持续一百多年。不禁要问,修建过程为何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修建难度应该是不可回避的原因。戈壁荒漠之中,取岩山之石靠双手,运送百里之远依赖人畜,垒千尺之高无动力器具,修建完成当然应该以十年计。
跨过百年,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应该是建设的高要求、高定位。
为了实现军事目的,城墙之内做了精心设计,城中有城,保证了防守的梯次。城墙通过马道、人梯与地表相连,保证人员物资的流动。
我们试着脚踩马道向上、向下行走,大麻子险些摔倒,糊涂脚立不稳,我顿足不前,唯有真真以来超强体重脚力稳健腾挪。如此坡度,马儿如何能行走自如?
为了保证效果,城墙约有三四十米高,都是用石条石块紧密夯实,在冷兵器时代,要攀越如此高大的城墙,应该非常困难,明清时期的火器也对之不会有太多威胁。
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嘉峪关好像并没有经受过现实重大的考验,不知道是敌酋知难而退,还是这里已经迎来了和平时光。
不管怎样,防范的高要求都无可厚非,但从建筑风格上看,实用并非唯一目的。
城墙之上有三座楼台,都是三层以上,翘檐斜顶,富丽堂皇,好像更多的是为了展现宏大的气度。城内还搬入了关帝庙,成为了守边将士寄托相思、减缓恐惧、消除寂寞的精神藉慰场所。
历史战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关云长跟卫青、霍去病相比,应该是有巨大的差距。
从故事的传奇性看,少年将军、飞将军也足以吸引眼球。
但为什么在这西河之地,却没有建功立业者的半点追忆,反而要舍近求远,去崇拜一个虚幻的失败者?只能说历史太复杂,太诡异!
站在城墙之上,看祁连雪峰冷秀,黑山险峻巍峨对歭交错,河西丝绸之路收缩于东,延展于西,于此形成咽喉之地,筑关于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
烽火台楼向东延绵,过千万崇山峻岭,直达东海,起势长城之雄姿。
夕阳西下,满天红霞斜照,戈壁之上号角悠扬沧桑,关隘楼台,几分惊艳!
走出关隘,清风徐来,路边的左公柳枝叶颤动窸窣声响,招呼告诉我们,他是宗棠大帅当年出发西征新疆时亲手栽种,几百年了,一直不停歇的告诉每一个人,这里开启了胜利之旅,这里是不可忘却的里程起点!
不管怎样,没有经典战役,英雄传奇虚化,里程记忆都显得单薄,或许嘉峪关之雄不在于其深刻的内涵,而在于其挺拔的身姿!
龙门客栈幻想
敦煌影视城,是人工打造的景点,糊涂说这里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适合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去体验。
不知是淡季时节的缘故,还是本身吸引力不够,所谓甘州古市上游人很少,但褴褛的旗幡、破烂的家具、随意杂呈的各种物件,在风沙吹打出的枯旧成色里,却真有几分破败古城的气象。
影视城大门旁边的空地上,两座土坯平房,虽已经很久没人打理,但一看眼熟,再看就会想到美艳的女老板、凶悍的刀客,充满着无穷魅力、魔力、杀伤力的沙漠打尖之店,龙门客栈。
影视城内,龙门客栈依旧在营业之中,不过生意十分清淡,可能是没有了血腥刺激,反而让人提不起兴趣。
酒店内部空间不大,却内置了半层楼阁,楼阁用木质楼梯与地面相连。
如此狭小的空间,能够奉献出如此精彩炫目的武打效果,给人以眼花缭乱的视觉享受,我不得不佩服导演摄影师精妙的设计、角度选取。大麻子试图也“梭”一把,被工作人员无情的拒绝了。
如此经典的场景,为何却受到冷落呢?
这当然不是缺乏刺激的缘故,我想,这应该是电影的时效性使然,不管多么经典的作品,最终都将消失在历史之中,我们那个时代的经典,在年轻人眼中,最多也只是值得关注的过去,时光逝去,张曼玉、梁家辉也不再为人注意,龙门客栈被冷落也属必然。
当然,除了客栈,我们还发现了历史作品的展示,这些照片反映了敦煌的过去,暴雨灾害、文革故事,莫高窟发现的点点滴滴……
看着这些照片,我从虚构的场景回到了现实,历史现实,我们再次回到了汉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