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网站,今天是: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 新闻检索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书香阁

【书香阁】自然变幻的历史天空③

作者: 何震   发布时间: 2024-10-15 08:54:36
莫高窟意念



早晨到莫高窟,假期人流高峰已过,但依旧需要排队,经过短暂停留,我们进入了大厅,开始等待观看影视宣传片。


走廊沿墙的显示器播放着经典“窟”洞介绍,我们观看的是428窟,其中壁画描述的是印度王子,应该是释迦摩尼的前身,舍身喂虎的故事。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讲解老师从创作立意、美工技巧、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为我们欣赏古代艺术作品点拨了方向。


正式影视播放分为两场,第一场介绍石窟的由来、背景,第二场是石窟具像展示和分析。两部影片侧重不同,表现形式也有差异。


背景介绍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到高僧见鸣沙山之金光停步冥思修行开凿窟之先河,场面宏大,结构紧凑,叙述清晰,几十分钟沥清了几百年宗教文明交融发展的主线。


石窟的展示,采用了全境幕布,头顶上的空间全部都有影像展示,一个个图像旋转收缩放开,置身于其境,或者是内容过于庞杂,或者是画面转换过于快捷,或者是自己智商不够,多少有点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看到了,忘记了,却更增添了神秘感,迫不及待想去石窟实景观看。

图片

车行几分钟就到了鸣沙山脚下。


山如其名,表面有如细沙覆盖,呈现出土黄而略显点灰的颜色,山不算高,山顶虽有点起伏,还算平整,如沙丘般向南北两侧延展。

图片

东面是微微倾斜的剖面,剖面一头有上下排列的方形黑框,那应该是废弃或者没有开发的石窟。


山前种植的杨树高高低低算不上茂盛,但已经延展形成林带,绿青色彩在灰黄的背景中仍吐露出春意。

图片

树林边是干涸的河沟,河沟上有桥通行,桥下没有流动的水,只有细沙泥土形成白色蜿蜒的不规则线段让河床有了流动的感觉,这或许就是那流沙河?


站在桥上,看着山丘,我仿佛看见了衣衫褴褛的高僧乐尊爬过险峻的岩山,跨过干枯的沟壑,穿过广袤的沙漠,踉踉跄跄又渴又饿站在岸边,那时河里还有水,山边长着绿绿的小树,山上摇曳着杂草茅花,一片寂静,只有略过的风呼呼声响,大师匍匐跪下,眼前山上闪烁出万丈金光。


佛光灵现,当然无法进行史实考证,更多的是金色的阳光激发了大师虔敬心灵中的宗教热情,产生的幻像。


就像圣保罗进入大马士革时,圣特蕾莎苦修中一样,都于虚迷之中见到了耶稣,见到了上帝。唯名论者施蒂纳发现,人的内心有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它能产生幻象,然后人又受到这种自身产品的压迫,或许能够解释这些宗教奇迹。


不管怎样,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停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修行,忘记了孤寂,忘记了恐惧,甚至忘记了饥饿,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万万不可的。苦修冥想,虚空万物,难道仅仅是求得个人内心的纯净,得道高僧当然不能仅仅是这样的修为,他应该阐释解读佛家经典,传道普渡众生。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见到大师的只言片语,但毋庸置疑的是,大师的修为传播了佛教信仰,也推动了佛教文明。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修身之窟的开凿,竟然开启了近千年的艺术创作历程,留下了如此众多瑰丽的作品。

图片

图片

穿过树林,来到石窟山壁前。


山壁进行了精心打造,中间七层楼檐层层叠上,两侧是四层石窟成列,每层石窟有石质栏杆,层与层之见有楼梯相连,看起来有点像学校的教室楼堂。游客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约十人,由不同导游带领,参观不同石窟。石窟很多,但参观的只能是有限的几个,除了时间不允许,也有保护的考虑,一些已经比较脆弱的石窟就不适宜开放。


即使是开放的石窟,保护措施也没有丝毫放松,小导游郑重其事的告诉游客必须小心谨慎,如果破坏了洞窟艺术品,后果非常严重,大家顿时紧张起来,大麻子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为防止石窟内的艺术品褪色风化,窟内没有光源,游客只能依赖导游的手电,看清画形、色彩。现在的光电技术,已经完全能够复制出窟内的全景,也能够展示立体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还不能让人体验到气温、质地,哪天有了这样的技术,应该可以考虑用虚拟场景来代替实景以解决艺术品的保护难题,只是人类好奇本能难以消除,现场有更多艳遇奇缘的机会,人们可能还是喜欢实地考察。

图片

看了几个窟,感受到了浓厚的佛家文化。窟内的佛像,虽已经过去一两千年,但和现在庙里的佛像一样,都是慈祥、富态的中国人面孔。


佛祖在中国人心中已是我族中人的形象,说明了一千多年前佛教就已经迅速推进了中国化进程,并且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与现在庙里的佛像不同的是,窟中的佛像都是组合式,一主两副,不知道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宗教思想。窟壁装饰都色彩艳丽,密集图案充满了空间,显然不是中国山水画的留白技法,不过每一窟都有特别之处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顶壁上的飞天,可能是灯光的缘故,远远不如现在的样态精致,不过都是一样的飘逸,真真说仿佛嗅到了茅台的香味。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佛经的痴迷与美酒的陶醉本质上的确有相通之处,只不过道悟比酒醒显得高大上而已。佛龛中的小佛像,其中一些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它们其实曾经金碧辉煌,然而却受到伤害最深,看来富贵不能长久,佛面又何须贴金?顶梁上保留的当年建设者的墨迹,透露了时间信息,也告诉我们资金来源于民间,并非政府组织。信仰驱动的自觉推进了石窟艺术的延绵。我们被告知,石窟中的壁画,在艺术技巧上还不成熟,佛像从连体到独立反映了雕塑技术的发展。


我仿佛看到了一代代的技师、工匠一凿一凿的刻,一笔一笔的画,石头敲打,一阵阵佛音。

图片

藏经洞则有不一样的故事。


藏经洞在第16号窟,因王道士在此发现敦煌文书而名闻天下。王道士,俗名王圆箓,湖北孝感人,云游天下的道士。不知道是慕名而至,还是机缘巧合,王道士来到了莫高窟。搞不清楚是被其中的艺术作品所吸引,还是受到了佛的召唤,他决定留下来,守护莫高窟。有些奇怪的是,道家之人怎么却成了守佛之士,是缘于道士的宗教包容,还是他根本就没有坚定的宗教信念。不知道几百年前,在蒙古大汗蒙哥面前辩论得死去活来,势不两立的佛道众高人,如能知道此事不知该作何感想。


王道士应该不是懒惰之徒,留下来之后时时勤拂拭、不让着尘埃,非常偶然的机会,也许是碰到窟壁产生的特殊声响,引起了他的注意。道士特有的想象力趋使他一探究竟,没有看到金银财宝,只见到了一堆堆的纸。没有资料显示老王学富五车,但他应该有相当的认知,虽然无法知道这些文件的具体作用,但他认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并把它们保存下来。保存下来的纸堆就大名鼎鼎的敦煌文书。


王道士是幸运的,就这么不经意间的一碰,就让自己碰进了历史记忆之中。当然历史的复杂也在老王身上打下了烙印。他所处的时代,政府内忧外困,摇摇欲坠,已经没有精力关心历史文化的研究。


文书发现之后,迅速引起了研究人士的注意,但没有政府人员接管或者试图接管,也没有中国学术机构或者学者与老王联系。文书一直在老王那里,英国人来了,拿走了一部分,日本人来了,又拿走了一部分,最后,清政府看不下去了,拿走了…老王是不是收取了对价,我不知道,但他的行为却颇受微辞,卖给了外国人,就可能是汉奸行径。


糊涂以为,王道士并没有获取利益,如果获取了金钱,他应该牢牢的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窟内的介绍应该有所反映,而且文书变现应该非常困难,价格也不会太高,否则他也没有机会面对日本人的索取,更没有机会等到政府的征收,早就被一抢而空了。


大麻子说,由中国政府管理,中国学者研究就好了。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政府无人理会,有历史书说清政府实在看不下去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政府终于感到了愧疚。不难想象,如果英国人不拿,日本人不取,政府会是什么态度,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灭失了,散落了。


真真指出,文书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并非藏宝图,也不是武功秘籍,除了学术成果被外人领先,学术资料被别人占用之外,我们倒也没有其他损失,老王不应该被过分责难,从世界文化研究的角度,他是有巨大贡献的。导游对他的评价倒是积极肯定,我以为也是客观的。

图片

缺乏艺术修养,也没有宗教虔诚,看了几个窟,既体会不了太多差别,也不愿过多追究,我们就觉得厌烦了。不过,走下楼梯,回首壁上排排石窟,我仍旧不减崇敬、自豪之情。同时,也不禁想问,如此规模,如此辉煌的艺术珍品,为什么会销声匿迹几百年?


石窟开凿始于南北朝时间,延续到元代,近千年才停止。西汉哀帝年间,佛教传入中土,历经千年,元朝时期,已经成为中华的主流宗教信仰,明清时代,也没有势微的迹象。元代在宗教信仰上还是比较宽容的,至少对佛教不会有敌意,明朝虽有嘉靖痴迷于道教,但他不是三武一宗,并没有毁释灭佛,清朝更是敬佛的时代。


看来,石窟停止开凿,不再进行艺术创作,既不是信仰的改变,也并非政治压迫,可能存在经济原因,但主要的还应该是表达佛教信仰的方式改变。


从山崖的地貌生态看,鸣沙山无法掩盖住洞口,也不可能有茂密的丛林覆盖,无论咋样,它都不会在地理上失踪。那就只可能是,到了元朝,已经不再流行用开凿石窟的方式去礼佛,渐渐的人们更多的是在庙宇里镀金身,塑菩萨,而且这里从来就不是朝圣礼拜之地,停工了,人迹也就渐渐消失了…


难道就没有人认识到这里的巨大艺术价值?


我想不明白,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更多的是我知道得太少了。


不管怎样,几百年的沉寂也保护了这些珍品,只是,发现他,了解他,需要运气,更需要努力。


看老乡大姐游莫高窟的游记才知道,建国之后,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有的是北大的高才生,有的是留洋归来的艺术家,如常书鸿、樊景诗,献身敦煌艺术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在孤苦、离别、思念里,奉献着青春。读美女法官送给我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才了解到艺术的瑰丽、神奇、伟大…我不知道的太多太多。想起我的胡思乱想、自以为是,我竟然有些羞愧了。


(本文作者系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