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网站,今天是: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 新闻检索
网站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苑

幸福就在身边

――读《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有感
作者: 吴琼   发布时间: 2013-04-08 15:11:00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是一本有趣的西方哲学简明史。作者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叙说了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康德到尼采,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哲学家们的探索过程与他们自身的行为,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

我们先从美国的宪法开始哲学之旅,美国宪法的关键是它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英文的意思是“临时裁决委员会”,公民是判决的主体,法官才是陪衬。在美国人看来,它能保证每个案件的裁断都能符合大众的道德观。然而这一制度却要追溯到古希腊。当时的苏格拉底是让人讨厌的,因为他喜欢专挑别人的漏洞提问题,一直到把人家问崩溃了他才收手。最终他因对神不敬、教化青年人的罪名,被雅典500人的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判定有罪并被处死,苏格拉底的案件常常被人当做“民主暴政”的例子,说明多数人的民主在错误的引导下也会做出邪恶的判决。苏格拉底的“追问”包涵了哲学的所有要素,开创了理性的“思辨”时代。

宽容的荷兰成为各种异端分子、科学家、哲学家的避难所,它成为雅典之后,第二个哲学的故乡。笛卡尔在荷兰居住了二十年,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笛卡儿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笛卡儿强调:思想是不可怀疑的,这个出发点对此后的欧洲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思故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逻辑演绎关系。

“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的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康德的哲学世界里,所有的知识都要先经过人类心灵的加工。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颠倒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出发,划分了理性的两种功能,即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康德是古典哲学的终结,尼采是现代哲学的开端。尼采把道德分成了两种,第一种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奴隶道德,第二种道德是强者的道德--贵族道德。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奴隶道德总是在禁止,不许人们做这个,不许人们做那个;而贵族道德总是在鼓励。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道德,形成了超人哲学。但这种哲学观被希特勒歪曲,作为屠杀犹太民族的理论依据。

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找不到方向。哲学不能给我们人生的答案,只提供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我们生活的目的在于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幸福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怎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也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欲望的满足,是物质享受。如果幸福来自于物质享受,可以说我们生活在有史以来最幸福的时代。可是,在生老病死面前毫无办法的我们有谁为此感到自己无上幸福呢?把幸福快乐寄托在外物上,必然会患得患失,必然会有压力,必然会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所有物质享乐不是我们满意的答案,如果我们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幸福也许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