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一)
我现在看的书是《哲学的故事》,淘宝网上买的,星期二才到。我刚看了三天,还没有很深入地学习。
先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为什么想读这本书吧。
我一直想读点哲学的书籍,但也一直没由坚持读下去。大学的时候,我是华师政法学院的,政法没分家,政治这一块就有哲学,而且华师的哲学研究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现在分设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因为教室是公用的,所以偶尔去旁听一下思想政治专业的课。当时很矛盾,一方面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是所有学科的起源与最高级。读哲学能让自己对事物不断思考,能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学哲学能一日三省。但另一方面,哲学书是真学不进去。哲学很神奇,很多哲学故事听起来很有意思,但哲学专业书学起来太复杂了。我旁听过一节课,讲柏拉图的,涉及到哲学的起源、理想国等,听得津津有味,但我去翻专业教材书,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史、科学哲学,玄之又玄,似懂非懂,最后都放弃了。
以前觉得哲学很神圣很高大上,后来也慢慢意识到哲学可能被自己神话了。它不是一个放大镜或者说是催化剂,学了之后就能让人火眼金睛,无坚不摧,无所不能。它只是教给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只是思考的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对哲学我心存敬畏,所以就想借这个机会让自己坚持读完一本哲学书。但毕竟我不是要去考哲学专业,所以直接放弃了大学哲学教材,理论性太强了。在哲学入门书籍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哲学的故事》,这个名字就让人有想读的欲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威尔杜兰特(1885-1981),美国非常知名的学者和教授。他和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都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弟子,他本人是普利特奖的获得者。他最为世人称道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哲学的故事》,还有一本是《文明的故事》。杜兰特终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他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本书1926出版后,第一年加印了22次,被翻译成18国语言,迅速在全世界宣起了哲学学习的热潮,带动了很多哲学经典书籍的销量,至今都是普通人哲学入门的畅销书。
这本书我刚看了三天,看完再版序言、致读者以及正文的导言部分。在致读者和再版序言中,杜兰特主要讲到了为什么写这本书,以及这本书的特点和缺点。这本书不是一部完整的哲学史,只是围绕十几位主要哲学家,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伏尔泰、尼采、罗素等等,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些哲学家和其代表思想深入浅出地讲出来,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让哲学变得有趣。作者有两个观点:一个是认为认识论绑架了近代哲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应该归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哲学被理解为对全部经验的综合性的诠释,而不是对某种模式或过程的分析性描述。分析属于科学,带给我们知识,哲学是全部智慧的综合。二是作者认为知识应该人性化。简单地说就是当时专家们、学派们的专业书籍晦涩难懂,吸引不了大众,所以应该有概论类书籍,故事类书籍,通俗易懂。知识不应该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而应该人性化。他还举了个例子,柏拉图留下了两本著述,一本是给他的弟子的,专业性很强,一本是用于吸引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雅典人学习、了解哲学的,以对话方式写就,幽默易懂。最后,流传下来的,为他赢得后世盛名的是他的不专业的哲学科普集。这也是作者写哲学的故事的初衷,希望成为哲学的一份介绍,一本邀请。但是杜兰特也指出这本书不完整,他选择的哲学家带有主观性,尤以省略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哲学为重。他认为不参杂老子、孟子、庄子和释迦摩尼的哲学,是片面的,狭隘的。但其实我看了一下目录,确实很多哲学大家都没有列进来,比喻德国的黑格尔、费尔巴哈,法国的笛卡尔、卢梭,还有马克思就不配拥有名字吗?
本书的导言部分,主要讲了哲学的概念。具体说来,哲学包括以下五门学科: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探究的是思考与演剧的理想方法:观察和内省、推理和归纳、假设和实验等。美学研究理想的形式,即美,是艺术的哲学。伦理学研究理想的行为方式(比如叔本华: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但哲学家从不需要婚姻)。政治学研究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形而上学研究万物的“终极实在”(比如柏拉图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最后引用作者的话来说明学习哲学的意义或者说是作用:哲学使人愉悦,即使是形而上学的幻景也蕴含着诱惑。我们渴求把握眼前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我们希望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以免本末倒置;希望眼中的世界恒定如常,仿佛照耀在“永恒的光束下”,希望能笑对不可避免之事,甚至是日益逼近的死亡;希望保持完整。我们愿意相信,若能找到真的智慧,那我们的生命将不再盲目。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