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爱读书、善学习的共产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他还将学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可以说,对学习问题强调到了极致。当前正在开展的“象山法语”读书活动,应该说在院机关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关于读书学习,我想把我的一点学习体会,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一、党员干部为什么要加强学习?
第一,从政治上看,加强学习是站稳政治立场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邓小平同志讲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作为共产党人,放松了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先进性,使精神世界陷于低级趣味,就难以抵挡利欲的诱惑,政治立场就会动摇。因此,坚持学习,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根本,是提高理论素养的基本途径。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一个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善于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党员干部。近期,我省召开了十二次党代会,会上王蒙徽书记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体到党员个人来说,如何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自己融入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伟大实践中,我想首先就是要把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好、理解透,所以近期我们安排了很多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大家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第二,从业务上看,加强学习是治疗本领恐慌的良方。毛主席曾经形象地指出:“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开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了,空空如也,要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政党也是这样。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不断凸现,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法律调整的领域、层面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案件的形势进入到司法领域,法律手段已成为调解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要想维护好社会公平与正义,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
第三,从发展上看,加强学习是助推成长进步的动力。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党员同志,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被淘汰。现在工资与职务、职级挂钩,一个党员干部不考虑职务、职级是不现实的,这与“跑官要官”是两码事。干部提拔晋升,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有一个比较、优选的问题,都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然而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第四,从廉政上看,加强学习是筑牢廉洁防线的需要。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约束、自我修炼、自我改造。因此,党员个人树立清风正气、筑牢廉洁防线离不开深入持久的学习。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新制定和新修订了一大批党规党纪,这些党规党纪是党员必须遵守的,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都了然于心,是否都在遵照执行?我们要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脱离“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险境。
二、党员干部要学什么?
我认为党员干部要学四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要读懂马列主义,它能够让我们目光如炬,直击纷繁事物的本质。党员干部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党员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议大家在学习原著的时候,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著作,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第二,要熟知“四史”,它能够让我们胸有丘壑,洞悉社会发展的脉络。所谓“四史”,就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去年,全党上下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就是号召大家学习“四史”,院机关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大家也都有自己的收获。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的两段话,很好的为我们阐明了学好“四史”的重要性:
“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第三,要术业专攻,它能够让我们身怀绝技,积淀乘风破浪的力量。我们应结合业务实际,认真学习、钻研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胜任工作。在术业专攻方面,庖丁是我们的榜样,要把业务做到如庖丁解牛一样轻松写意。审判执行工作是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大量的理论学习和长期的实践锻炼,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而法官则是一份需要不停学习的职业,因为我国法律不停地在修订完善,办案中涉及到的知识也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法院人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法官不仅要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还要坚持学习和深入钻研法学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审判实践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最终落实到办出精品案件、写出优秀裁判文书。比如,我们正在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基层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解决的,如果没有化解矛盾的“金刚钻”就揽不了为民服务的“瓷器活”,也就不可能办出群众满意的实事、好事。
第四,要博览群书,它能够让我们心念通达,觅到指引方向的微光。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领域。“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甚至影响一个时代。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影响和开辟了一个时代。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毛泽东一生“以书为伴”。学习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爱好,虽然工作日理万机,但是,他仍然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读书学习,学习已经成为他独特的气质。伟人、领袖尚且如此,我们更要加倍努力,一定要唤起读书的激情,广泛涉猎法律、经济、文学、历史、外语等方面的知识。鲁迅有这么一句话:“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现实中的发明创造和思想火花往往都是多学科、多种思想的交融、碰撞产生的。因此,博览群书很有必要。
三、党员干部怎样抓好学习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第一,要培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党员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现在,有的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太盛。这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还是要沉下心来,用心读点书,搞点学习。
第二,要持之以恒。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学不可以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要善读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一要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二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三要发扬韧劲。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第三,要学思并重。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和消化。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我们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当然,思考的基础是阅读。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只有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了解新思想、树立新观念,才能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现实中,有些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殆于工作。有的人对学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深入,欠思考,忙碌于会议、活动、应酬。我们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第四,要学用结合。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凡有作为者,都注重读书与运用的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看党员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单纯地看他读书多不多,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党员干部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就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增强运用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读书水平。上周四,屈家岭法庭开展的“五三夜话”读书分享活动中,毛晓玲同志分享了《法庭上的心理学》这本书,用三个案件讲述了她在法庭三十余年工作中的感悟,其中就包含她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当事人打开心结,最终化解矛盾的事例,这就是学用结合的典型。
唐代诗人颜真卿《劝学诗》大家都比较熟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很多人在求学时期,都把这首诗奉为圭臬,但是工作以后就放松了要求。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任何时候拿起书本学习都不迟,希望荆门中院每位同志都拿出读书学习的实际行动,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做爱读书、善学习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