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书是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这本书一共收录了胡适先生的18篇杂文。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三篇,一篇是《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选这篇文章呢?基于两个目的,第一,接到读书会通知时,会议通知者说本次读书分享会主要参与者是我们这批新进人员,虽然我已不是新毕业的大学生,但是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年轻的面孔,作为大学毕业后人生第一站,如何走好人生未来路,我想胡适先生的该篇文章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第二,该篇文章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也是一剂惊醒针,不能因为自己工作有了一定的年限就开始有躺平、堕落的危险思想,而是应该时刻有危机意识,在人民群众对司法提出更高需求的今天,我们要“提能力,转作风”,努力让自己的能力匹配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
在该篇文章中,胡适先生对预防自我堕落,开了三剂药方。第一剂是:问题丹。胡适先生说,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个青年人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若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转,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追求知识的热情。第二剂是兴趣散。这里的兴趣不仅仅指职业的兴趣,而是指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如果闲暇时光都用来打麻将,可能他就会成为一个赌徒;如果闲暇时光都用来参加社会服务,可能他会成为一个社会公益达人;如果闲暇时光都用来练字,可能他会成为一位书法家。第三剂是信心汤。胡适先生说,今日的失败,都是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所以,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结合我们自身工作生活实际来说,现在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法院作为社会矛盾化解的最后一道关口,对我们每一名法院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勤学。学专业技能、学调解技巧、学做人民群众工作的能力。善思。思考案件如何高效办理、思考法律争点问题、思考裁判的效果问题。坚持。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都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如果我们日复一日的持之以恒的坚持去研究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我想肯定会有收获。当然,工作仅仅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在经常自嘲自己为“司法民工”被淹没在案件海洋的我们,也应该过好自己工作之外的生活,或运动或读书或美食等等,让我们自己的内心丰盈起来,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二篇文章是《我的儿子》,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父母的孩子。如何定位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应该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该篇文章中,胡适先生讲到: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孩子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所以,既然你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我要你做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个观点(1919年发表的该篇文章)在当时甚至在今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不得不感慨胡适先生在当时那个新旧文化剧烈冲突的年代所具有的批判精神。那么,对于胡适先生关于亲子关系看似是冰冷的论断,我自己觉得其实不然,我觉得是一种彼此尊重的体现,因为他并没有给与孩子太多的束缚。在很多中国家庭,在遇到某些分歧意见但孩子不太愿意听取时,父母总是喜欢说“我要不是你的父或者母,你请我说你我都懒得说你”、“孝顺孝顺,不顺何来孝之说”云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我反正是有),言外之意就是“我说的是对的,你就不要不听话啦”!“中国式大家长”的派头一览无遗。但是,平心而论,当我们每个个体在遇到这样的情况说,我们是否也会有那么一瞬间的不舒适,觉得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是相对平等的关系(此处我并不认为是需要完全平等)。那么,当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时,我们该如何去定位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我想在座的年轻父母应该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我认为,首先,父母是有恩于孩子的,但此处的“有恩”不应由父母自己对孩子进行说教,认为自己作为父母,为孩子付出多少,你长大要如何回报云云。而是应该通过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孩子自己发自内心觉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孩子应该孝顺父母。但此处的孝顺并不是愚孝。其次,父母子女一场,是相互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每个当父母的人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都是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学习当父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新手,都需要在彼此的陪伴中相互学习。父母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这其中的道理或者方法未必就是真理,所以,有时也需要跟孩子进行探讨,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不断的修正或调整我们自己,而不能搞“一言堂”。当然对于孩子身上表现出的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当父母的也不能纵容和姑息。再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学会慢慢放手,让子女自己去学会做那个“堂堂正正的人”。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想对我的孩子说,我要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不仅仅是我孝顺的孩子。
第三篇文章是《容忍与自由》,该篇文章发表于胡适先生的晚年。胡适先生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先生据此谈到自己十七八岁时痛骂《西游记》、《封神榜》,认为这些是有神论的代表,与自己所主张的无神论是格格不入的,而未曾想到十四五年后,自己会为《西游记》写几万字的考证文章,由此感叹社会对自己过去言论的包容,并没有人将其关进监狱,也没有人将其捆着柴堆上用火烧死。所以,认为这个世界对他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其实,在最初看到这篇文章时,我觉得容忍与自由是矛盾的关系,既然对某个人某个事物需要采取包容容忍的态度,就说明肯定是让渡或者克制了自己的自由想法。但是读完胡适先生的该篇文章,我豁然开朗了,其实这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代替“我虽然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由此我想到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位老法官跟我讲过这样一句话:“认为凡是自己都对,可能你就已经错了”。的确,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喋喋不休或者胡搅蛮缠的当事人,也可能会遇到我们认为很狗血的案情,如果我们根据个人喜恶或者经验法则去判断或者衡量一个人或者事,那么极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困境之中。所以,我们应该多点耐心,多点包容,多点沟通,有时还需要去换位思考,去探寻或者了解其真相和本质,而不是采用很武断的态度去下结论。此外,在人与人交往中,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去包容和接纳自己和别人的缺点和不完美,因为人与人之间因包容而美好,因理解而融洽。
最后,希望大家都因为容忍、接纳而获得真正的自由!